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新闻 >

电子信息十年振兴:产业厚积薄发挺起中国脊梁

点击次数:2019-03-19 15:31:20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当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、创新最活跃、应用最广泛、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科技创新领域,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高地,更是世界各科技大国推动经济发展、谋

 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当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、创新最活跃、应用最广泛、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科技创新领域,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高地,更是世界各科技大国推动经济发展、谋求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。近些年,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正推动着产业由大变强。
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事实上,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,我国政府于2009年正式发布《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,加大投入实施六大工程。


今年刚好是这一《规划》实施的十周年。这十年风风雨雨,电子信息产业突破阻碍,自主创新大放异彩,取得骄人成绩。


顺应时势《规划》问世


在1990年前,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,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。1990年,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9.33亿美元,占全国外贸总额的7.7%。


在1990年至2000年间,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进入了企业主导的高速发展阶段。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呈跨越式发展:1991年,其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;2000年则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,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23.0%。


2001-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%,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.3万亿元,工业增加值约1.5万亿元,占GDP比重约5%,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.8个百分点,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,占当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.5%。


我国当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,在通信、高性能计算机、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。


然而,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2008年下半年以来,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,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,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,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。同时,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《规划》应运而生。


在国家振兴战略引导下,经过几年发展,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逐渐走出发展低谷,产业振兴态势喜人。数据显示,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,是2012年的1.55倍,年均增速11.6%,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为9.5%,软件业为18.1%,增速始终稳居各主要行业前列,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。


技术突破有“芯”有“魂”


中国电子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加工制造环节。长期以来,我国核心电子器件、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(下文简称“核高基”)领域“缺芯少魂”,产品依赖进口,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信息安全面临隐患。电子行业领域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,存在被“卡脖子”风险。即使产业稳步发展,但核心技术仍有欠缺,“卡脖子”难题难以解决。


在振兴重大专项的支持下,我国成功构建了系列高端技术平台,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“卡脖子”问题得到缓解,支撑装备核心电子器件自主保障率从不足30%提升到85%以上。


据了解,通过不屑钻研与革新,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取得巨大突破。高端芯片方面,采用国产超算CPU的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连续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;3DNAND闪存芯片研发取得重要突破;华为、寒武纪、地平线等企业发布人工智能芯片。新型显示方面,我国第一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京东方量产;国内多家企业陆续推出各种规格的全面屏,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。


以国产CPU为核心的自主IT产业链加快形成。凭借持续技术创新,飞腾、龙芯、申威和兆芯等CPU的单核性能比“十二五”初期提高了5倍。


数据显示,2016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主要产品智能化、高端化成果显著,智能手机、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80%。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12.2万亿元,实现利润总额6464亿元。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国产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占有率突破20%。


“核高基”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曾表示,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10年,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、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3个尖端领域攻坚克难,突破关键技术,支撑创新发展,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,让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再被卡脖子,不再“缺芯少魂”。


2017年,我国继续推进落实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》,加强存储器、先进逻辑工艺等重大生产力布局,重点支持超算CPU、新型存储器、5G高频器件等“弯道超车”和短板领域。

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

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备受关注,国家投入大量科研人员。截至2017年,共有近500家单位参与专项研发,累计投入5万研发人员,申请专利8900余项,发布标准700余项,新增产值1300多亿元。


探索5G蓝海探寻新经济增长点


近年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,在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稳健增长态势,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,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建设。


2017年,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到13万亿元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,行业整体收入规模超过18万亿元;手机、彩电、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90%、70%、95%,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的地位更加稳固。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达18.5万亿元,手机、计算机和彩电产量稳居全球第一,在通信设备、互联网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。


智能手机年产量达14亿台,华为、OPPO、小米、vivo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六名。新一代移动通信方面,5G发展继续提速,技术研发完成第二阶段试验,中频段频谱使用规划率先发布,国内通信设备企业已推出端到端5G预商用系统。


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正在进入一个日趋饱和的阶段,而新的、成熟的、标志性的新产品尚未出现,整个行业正在寻找新的“爆发点”。5G相关商品和服务到2035年大概会达到12.3万亿美元。5G可以创造5.1万亿美金商业价值,也会带来2200万新的工作岗位。5G+AI可以变革非常多的行业,在医疗健康行业或者汽车行业、重工行业,可以用AI做更多的事情,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的工作。5G这片蓝海中国已经开始探索并走在前列。


2019年被称为“5G元年”,在国内,无论是芯片研发商、终端厂商,还是运营商、上游设备提供商都在加速布局5G产业链。移动通信技术按照每十年一代的速度快速推进。总的来说,5G技术已准备就绪,5G产业已进入商用期。


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:“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,加快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制药、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,做大做强产业集群。”


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(5G)”,这对早已投身5G产业链的通信设备厂商、终端商和运营商等而言,意味着此前的投入得到肯定,也意味着前景更加明确。


不管是运营商的布局,还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,这些都意味着5G即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。据了解,中国移动的5G测试将分两个阶段进行,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关键技术验证,第二阶段是产品验证。


中国在产业发展阶段历经磨砺,渐行渐稳,从被技术难题“卡脖子”到突破核心技术,再到走在探索5G技术前列,中国挺起脊梁大步迈进。相信在产业日益成熟的未来,中国会抓住更精准的经济刺激点,在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更大收益。

浏览相关内容: